李群接受媒体采访就三创行动答记者问
发布日期:2015-07-08 10:15:32 浏览数:0 次 信息来源:青岛早报
我们一头撞上了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你有准备还是没有准备,愿意还是不愿意。当下互联网之于青岛,之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不是你入不入网、用不用网的问题,而是必须用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状态下生存、发展、壮大。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张瑞敏说:“不触网,会死亡。”这位善于哲学思考、以敏锐著称的企业领袖,抓住了互联网机遇,大胆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时代转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蜕变。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马云的话有点绝对,但绝不是危言耸听。他在提醒世人,要用果敢的精神,决绝的态度,直面互联网的挑战,在新思维、新技术、新课题面前,迎风斗浪,勇立潮头。
时代又一次将青岛推到了一个重大的抉择关头。让我们大胆拥抱这个已然来临的互联网时代吧!青岛人民一次次追赶着时代的步伐,冲决因循的桎梏,刷新着历史的纪录。让互联网的大潮来得更猛烈些吧!
今天本报发表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就聚焦创新驱动、实施“三创”行动答记者问,是他继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观摩大会的讲话之后,以问答的形式,努力回答读者对“创新”、“创业”、“创客”所关心的问题。问答主题明确,信息量很大。我们敬请全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有志于“创新创业创客”的市民,阅读这篇文章。
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观摩大会日前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明确确立了把青岛的核心竞争力建在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和创客潜力上。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接受了青岛媒体的专访,就聚焦创新驱动、实施“三创”行动,回答了记者提问。
内容提要
■让“三创”成为青岛新的更加亮丽的名片
■创新是大势所趋,创业是万众需求,创客是时代呼唤
■让更多有梦想、有创新意识的人把想法变成现实
■“三创”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扬科学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
■让创新改变生活、创业成就事业、创客实现梦想
■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是科技创新,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青岛的企业应成为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提高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率,提升对地方发展的技术支撑
■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已成为企业孵化成长的摇篮
■创新创业离不开“政能量”
■人才是“三创”的最核心资源
■各级领导干部要勇当“三创”的实干家
让“三创”成为青岛新的更加亮丽的名片
记者:李书记,您在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议上提出,要把青岛打造成为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能否请您谈一下,这一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李书记:提出这样一个目标,主要还是基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有一系列的论述,在刚刚结束的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又再次强调 “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还是创新的竞争”;省委、省政府也围绕着创新、创业做了一系列的部署和安排,特别是对青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青岛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方面要走在前列,努力担当全省的龙头。青岛是一座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城市,已经拥有了港口城、旅游城、品牌城、电影城、音乐城、帆船城等城市名片。我们提出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就是希望这“三创”也能成为青岛新的更加亮丽的名片。实现 “三创”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创新是大势所趋,创业是万众需求,创客是时代呼唤
记者:青岛实施“三创”是结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考虑?
李书记:主要有三点:第一,创新是大势所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现在世界潮流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创新,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的突破,新的产业变革、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和形成,并且已经渗透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加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世界潮流,如果我们麻木不仁,没有紧跟时代的潮流和步伐,我们将会落后。第二,创业是万众需求。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由创新“小众”走向“大众”的时代,很多的创业者希望通过他们的勤奋汗水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青岛去年新增企业增长了56.6%;新增个体工商户30万户,增长229%。这其中有政府职能转变、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原因,但重要的是体现出了青岛人民善于创业的工商传统。第三,创客是时代呼唤。由于互联网技术、开源软件、开源硬件、3D打印等技术出现,使得创客这项活动本身由个别人的活动行为变成一种大众行为。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和创客之岛的布局。
让更多有梦想、有创新意识的人把想法变成现实
记者:能否为我们解释一下,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李书记: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作为一个城市来讲,创新也是这个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之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而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综合性的创新,它包含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的综合的创新,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记者:这样说来,创新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方面。那么,创业之都呢?
李书记:“创业之都”就是指能实现大众创业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形成众创生态,人人能创业,人人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创业或是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平时理解的科研院所、企业,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自己去创业,要形成千方百计谋创业、千军万马兴创业的城市生态和氛围。
记者:相对而言,创业这个词比较好理解,创客就显得比较新鲜了,“创客之岛”又是什么含义?
李书记:是的。创客源于英文的“Maker”,是指一个人要把他的想法、创意变成现实甚至是变成产品。“创客之岛”,就是鼓励以创意为起点,以市场为动力,将大众群体中蕴藏的巨大创新力挖掘和释放出来。我们打造“创客之岛”,就是让更多有想法、有点子或者是有梦想、有创新意识的人,能够把他们的想法变成现实。
记者:通过您刚才谈的“三创”的内涵可以感觉到,这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李书记:我认为,这三者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创新是创业、创客的核心和关键,创业是创新、创客的动力和追求,创客是创新、创业的实践和载体。通过万众创新,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创业机会、创业岗位;通过大众创业,可以把更多的创新成果实现转化;通过众多创客,可以聚力点燃全社会创新创业之火。
“三创”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扬科学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
记者:请您谈谈“三创”的具体目标吧?
李书记:我们实施了一个 “311工程”,“3”,就是重点打造好“一谷两区”,就是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和红岛经济区,让这三个区域成为整个 “三创”的高地和聚集区;一个“1”,就是打造10条创业一条街;另一个“1”,就是打造100个创客空间。通过“三创”的推进,使我们的城市研发活动更加活跃,计划2016年全市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7%,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5件,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型的科技型企业有一个雨后春笋般的蓬勃成长期。我们初步考虑,这两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要突破1000家、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要突破8000家。同时,要转化更多的科技成果,使技术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这些目标实现,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发扬科学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
让创新改变生活、创业成就事业、创客实现梦想
记者:李书记,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们对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看出,这“三创”不仅影响城市发展,也影响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您能不能谈一谈,这样一个目标实现,会给社会大众、给我们的老百姓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李书记:我想对于老百姓而言,直接的影响就是 “创新改变生活”、“创业成就事业”、“创客实现梦想”。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创新之城的建设,能够改变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在民生方面提出“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困有所助”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扎扎实实为百姓做事情、努力工作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实践来更好地实现。
记者:能不能请您具体谈一下这方面的例子?
李书记:比如学有优教。我们自2012年开始推行数字校园建设,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进“网络宽带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等 “三通”建设,到2016年全市将有8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智慧校园。目前,青岛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度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所以说,毫无疑问,缩小教育方面的这种城乡甚至区域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普及功不可没。
记者:李书记,您举的这个例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还有吗?
李书记:“三创”活动的推进确实是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那要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及时地来测定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化肥使用情况,从而及时地来预警并采取措施。像大气质量的改善,要解决这一问题也要靠先进的环保技术。最近,我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有关高校对全市PM2.5成因进行了第二轮源解析。分析结果显示,造成青岛雾霾的重要三大元凶就是燃煤污染占32%、机动车尾气占24%、建筑工地扬尘占23%,这三方面就占了近80%。下一步要解决城市雾霾问题,首先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在减少燃煤污染方面,需大力推进燃煤脱硫技术,并尽可能以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绿色能源替代燃煤使用;在减少机动车污染方面,我们要用混合动力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包括城市地铁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的运用,大大降低空气中的污染问题。
记者:我也想到一个方面,我身边的朋友最近都说,自从采用了交通拥堵电子指示屏等智能交通技术,开车上路顺畅了不少。
李书记:不错,这就是科技创新对我们出行的影响。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们的交管部门启用了青岛智能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平行智能交通系统,在一些区域局部道路上采用了这样的技术,在道路宽度、设施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有几条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了20%,甚至是30%,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记者:看起来,“创新改变生活”的确是实实在在的。那么“创业成就事业”呢?
李书记:当今世界,多少成就事业的时代精英,都是从创业开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国内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国外的微软、苹果、谷歌,都是通过创业紧紧抓住了机遇,踏准了时代脉搏来实现了创业梦想。所以在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业者,每个创业者完全有可能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记者: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观摩会上您讲话中说的“让想创业的人创新业、正创业的人创好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还说“创客实现梦想”。我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创客们创业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了?
李书记:是的,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都会有一些新创意、新点子。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少数专业人士能把头脑中的创意和点子,变成现实中的产品。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互联网、开源软件、开源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创造开始变得草根,普通大众也可以方便快速地把创意和想法转化为现实产品。在这样的背景和技术条件下,有梦想、有创意的人都可能成为创客。所以,我们提出打造创客之岛,积极为广大创客营造良好环境,使越来越多的创客登上创新创业的舞台,实现人生梦想,赢得美好的未来。
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是科技创新,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记者:这些变化真的很让人憧憬。刚才您说到创新时,一口气说了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等七个创新,那最关键、最核心的创新是什么?
李书记:核心和关键当然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提升我们创业水平,我们要打造创新之城,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以科技创新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记者:您能不能具体谈一谈,下一步我们青岛科技创新的主攻点是什么?
李书记:首先,要发挥好我们雄厚的海洋科研优势。青岛是一座“海洋科学城”,海洋科研机构、人才、院所占到了国家的近三分之一,涉海科研人才占了二分之一。去年,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联合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向全球发布的《新华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4)》显示,我市的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排在全国首位。 第二点,要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有创新需求,更有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青岛有非常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意识很强的企业家。第三点,要更好地发挥重点功能区创新载体作用。我们规划布局的“一谷两区”,也就是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这都是国家级的战略区域,是科技资源的聚集区,应当成为“三创”特别是创新之城的主打方向。
记者:说到科技攻关,有种观点认为,技术也可以花钱买进来,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李书记:技术可以花钱买,但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科技领域就像一个无形的竞技场,拥有核心技术就等于身怀绝技,但身怀绝技的人是轻易不会将绝技传授给别人的。我们推进创新之城建设还要在自主创新上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创新上有所突破,我们要把这些现有的能力、资源整合好、协同好、发挥好,引导开展联合攻关、重点攻关,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真正把创新发展的“钥匙”握在自己的手中。
青岛的企业应成为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记者:请您谈谈怎样让企业在打造创新之城中大展拳脚呢?
李书记: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的创新竞争力上,我们青岛有很多创新型企业,海尔、海信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海尔集团几年前就提出了“人人都是创客”,开放他们的创新空间,开放他们的创新资源,从而使企业的活力、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当然,作为我们青岛来讲,企业的创新力特别是企业创新活跃程度还有很大的潜力。我们6000多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比例还是个位数,我们希望随着“三创”这项工作的推进,使得青岛更多的企业开展创新,更多的企业有创新活动,从而整体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上,深圳就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地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这6个90%,就是为什么深圳近年来能出华为、中兴、腾讯等创新型企业的最好解释。我们青岛的企业都应向这些优秀的企业看齐,敢于攀高比强,主动去寻标对标,把握市场规律,紧盯发展潮流,努力当好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记者:那么企业家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
李书记: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企业家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某种程度上,一个创新型企业是由于有一位创新精神、改革精神的企业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伟大的企业和伟大的企业家总是相伴而生”。什么叫互联网思维?有人总结是6个F:第一是Fragmentation,就是“碎片化”,原来是越大越好,现在是众多的“小微”来组成。第二Fans,翻译成汉语叫“粉丝”,实际上是要有黏度。第三Follow,就是仅仅跟上时代潮流,跟上技术发明发现和变化。还有三个分别是Fast,快速反应;First,争当第一;Free,免费。在目前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希望青岛企业家拥抱互联网,按照中央提出的“互联网+”这样思路来加快企业的创新改革。同时也很希望有条件的企业家,开放创新资源,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建立创客空间,担任创业导师,这既可使企业自身从中受益,同时也为社会的创新作出企业家的贡献。
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提高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率,提升对地方发展的技术支撑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那么高校、科研院所又应该怎样唱好这场“创新戏”呢?
李书记:这几年,经过不懈的努力,青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越来越多,科技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强。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先后落户我市。再加上原有的中科院海洋所、国土部海地所、农业部黄海所等,我市已拥有各级科研院所66家、重点实验室155家,特别是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这在计划单列市中都是排在首位的。
记者:这些优势确实很突出。但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科研成果就像一个个待嫁的姑娘,不一定都能找到好的婆家?
李书记:不错,长期以来,青岛创新方面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主要差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上,我们不少科研成果面临着“养在深闺人未识”、“墙内开花墙外香”等问题,不少科技成果无人问津,躺在保险柜里“睡大觉”,甚至因为转化周期过长而被市场淘汰;还有的“出生”在青岛的科技成果,不得不“远嫁他乡”,到外地去转化。
记者:您说的这些情况令人深思。那么,我们应怎么改变这一状况呢?
李书记: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强化“市场导向、利益驱动”意识,朝着社会需要、市场需求方向改革发展,开展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率,提升对地方发展的技术支撑。同时,政府也要做好相关工作,创造宽松环境,特别是搭建好中介平台,打通经济社会需求和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已成为企业孵化成长的摇篮
记者:李书记,“创客”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热词,今年全国“两会”的时候,还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那么请您谈一谈,我们青岛的创客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也请您介绍一下我们围绕创客空间的建设情况。
李书记:这几年,通过积极培育,青岛的创客空间也开始涌现,目前已达到20多家。像位于红岛经济区的盘谷创客空间,是首批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他们为入驻项目提供免费办公场地,优惠租住人才公寓,定期开展创业沙龙、技术交流等活动,目前已吸引了100多个项目入驻。再如,在旧厂区上建设的李沧区的托普科技创新工场,实行“一条龙”创业服务,现已孵化培育企业52家。非常可喜的是,有十几家从创客空间进入到孵化器,甚至有的企业已在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上市。还有海尔海创汇众创空间、胶子驿站创客空间、工业设计ID创客邦等也都各具特色,成为企业孵化成长的摇篮。
创新创业离不开“政能量”
记者:能否请您谈一谈,我们在扶持创业方面都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呢?
李书记:创新创业离不开“政能量”。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揽子创业扶持政策,包括创业补贴、职业培训、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等。这些政策措施,首先是广覆盖。我们不分区域、不分城乡、不分户籍,只要在青岛创业,都可以共享政策。比如,在创业补贴范围上,我们不仅扩大到全市各类创业者,还主动打破户籍限制,由“户籍地”申领调整为“创业地”申领,这在全省全国走在了前列。其次是力度大。我们设立了10亿元的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10亿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将创业补贴由省规定的1万元提高到最高1.5万元,将小额担保贷款由原来的最高45万元扩大到最高300万元,努力解决融资难等“创业痛点”。
记者:我们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呢?
李书记:大学生创业是“重头戏”。这几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打造了大学生创业孵化的“青岛模式”,这些做法,我概括为“三个模式”。第一个模式是“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就是依托大学生孵化基地,由政府、企业、学研、金融、中介五个方面共同助力大学生创业。第二个模式是“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就是实施“场地+商机+培训+导师+人才”的全程服务,建立覆盖创业各个环节的服务链。第三个模式是“一体化”的保障模式,就是从考核评估、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和党建助推等方面入手,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机制。目前,我市已累计扶持大学生创业者1.7万人,创业带动就业8.4万人,大学生创业者比例达6%,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我也非常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走到创业、创新、创客的主战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人才是“三创”的最核心资源
记者:李书记,不管是创新之城、创业之都,还是创客之岛,都离不开人才这个关键要素和第一资源。这几年,我们青岛在“人才高地”建设上拿出了不少实招、硬招。您能否谈一谈,下一步我们还有什么样的考虑和安排?
李书记:人才是“三创”的最核心资源,人才优势也是城市未来的竞争优势。这几年,我市的人才工作可谓硕果累累。全市已有科技活动人员6.3万人,各类国家级优秀人才1630人,其中两院院士28人、外聘院士23人、“千人计划”9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人才聚集效应已经显现。我们将继续把“百万人才集聚行动”的实施作为“三创”战役的关键点、突破点,用事业感召人才,用良好环境凝聚人才,用优质服务吸引人才,用合理待遇激励人才,把青岛打造成“人才高地”。
各级领导干部要勇当“三创”的实干家
记者:在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李书记:就像种子成长需要土壤、水分、阳光一样,创新之城的大树要枝繁叶茂,创业之都的果实要硕果累累,创客之岛的花朵要姹紫嫣红,同样需要“养分”的滋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众创生态”。在这其中,首要的就是思想要解放。在新常态下,我们不能凭旧经验、翻老黄历、找教科书,必须踏准时代节拍,紧跟创新步伐。当然,三创”“ 不会一帆风顺、一劳永逸,也不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所以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功成不必在我”有 的胸怀,拿出钻劲、韧劲、拼劲,敢啃硬骨头、打好攻坚战,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三创”的实施。
记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一点十分重要。
李书记:还要抓好服务。既要提供更好的“硬”服务,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科研设施建设得更加现代化;又要提供更好的“软”服务,这包括政策、资金、规划、法治环境等等,让“软实力”强起来。此外,要形成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氛围。
记者:政府就是要为市民服好务,为“三创”服好务。
李书记:各级党委政府最重要的还是要脚踏实地,务实创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是“纸上谈兵”,不是造“空中楼阁”,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事业,更需要我们大干、实干、苦干。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勇当“三创”的实干家,凝聚起全市各方力量,加快把青岛打造成为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增添新的动力。